当下茶业三关键:定标准、共分享、更观念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张运雄
近20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不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数据来看,都一路激增,茶产业的成就显著。但在我国,茶的单位面积平均产值却不算高,甚至低于许多其他农产品。此外,我国茶叶的利用率仅有三成,70%最后都浪费掉了,供求失衡、茶叶附加值低和价格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桎梏,此类突出问题,值得每个茶人重视和深思。我认为,制定引领茶业技术革新的标准、打破茶行业发展陈旧观念、可降低市场风险的信息共享是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三个关键点所在。
茶企执行更高的平台标准,一定程度上就是引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革新。茶叶的品质同其所属品种、产地环境、管理方式都有关系,因此在我国成百上千种茶中,没有标准就很难鉴定其中某一种茶处于什么档次。此时,如若在茶业界有一定威望的协会或联盟制定出比国家标准更严格、更细致的平台标准,茶叶的品质改善与差异化打造就能更快地完成。面对比国家标准更高的平台标准,茶企茶商们或多或少都需改进甚至改变其生产加工技术,才能使自己的产品达标。面对积极创新的茶企,我们可制定与标准配套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它们;针对得过且过的消极茶企,就算平台标准没有硬性法律约束,遵守标准的茶企们也会自发对其疏离,让不守规则的茶企茶商失去抱团合作的土壤。当后者失去与同行共享重要市场信息的权利时,由于无法准确把控行业风向标,竞争力自然每况愈下,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在茶叶供给侧改革、日益完善的市场细分机制背景下,市场信息的共享也变得越发重要。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茶企茶商作出正确的决定。在风云变幻的茶叶市场中,共享信息可节省时间,同时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从而减少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在茶产业联盟中,由于茶企之间可以做到及时共享渠道、客户、茶叶需求等信息,茶企茶商在产业链上任何节点都能及时避免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关于陈旧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去打破,就不得不提中国茶产品的定位问题,价格定位不单单基于生产成本,也取决于过时的所谓“市场经验”。但在当下,消费者呼吁价格亲民并且茶叶品质要有一定保障,而许多茶行业的参与者仍一直想把茶叶打造成更高端的姿态,如大力宣传一些茶文化的故事情怀、在包装上做工夫等。其实,广大茶企也纠结,从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开始,我国廉洁之风刮得很猛,高价礼品茶和政务消费量应声下落,曾经企业的整个生产、营销和运营系统全部基于高价礼品茶进行设计和组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企业要发展,“茶叶亲民化”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茶企业如果将业务重点转向亲民化茶叶产品,就需要打破陈旧的思维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高价礼品茶和亲民化茶叶绝不仅是价格的差别,两者的消费者及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行为都完全不同。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傅元森总裁提出的“631”工程概念,其中的“6”算是点出了茶企市场布局的要点:高端茶更多是形象的塑造,低端茶才是市场立足基础。因此蒙顶山茶叶交易所牵头成立的茶产业联盟,也许能带来打破这些观念的十足力量。
面对国内整个茶产业发展的话题,大多数茶人对茶叶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也许短时间内我们无法赶上英国的“立顿”,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我们的茶文化一定会浸润到世界的大多数地方,我们既应该坚持生产销售标准化的茶叶,也要摸索和打造更多个性化、年轻化及亲民化的茶产品。
蒙顶山茶叶交易所http://www.chinamte.com/

相关阅读
- 暂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