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邓申龙:一个好人的茶生意
认识邓申龙纯属偶然。
2017年11月中旬,在贵阳太升茶城考察期间,茶城管理人员得知我们想在市场内做个调研,就毫不犹豫带我们去了邓申龙的店面。
和国内大多数茶叶批发市场不同的是,太升茶城的市场管理方和商家关系融洽、熟稔,这从我们穿过走廊时店铺老板和员工跟市场管理人员热情打招呼以及他们脸上的笑意看得出来。引领我们的工作人员说,他几乎认识茶城的每一个商家的老板和营业员,甚至还能猜得出哪几家销量大、客户多。
“现在茶城内面积小点的铺面转让费都要超过10万元,说明这里面的大部分商家生意都做得起走,或许这就是商家和茶城管理方关系融洽的最主要原因。”邓申龙说。
当然,在这些运转良好的商家中,邓申龙的生意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在他的店铺内,码得整整齐齐的茶包和即将发货的包装箱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店里聘用的工作人员则忙碌着把散茶装袋、包装,等待物流公司上门收货。我们到的时候,正碰到购茶的客户和邓申龙在喝茶聊天。
初涉茶生意 人生之初体验
贵州产茶,产好茶,但老家在毕节农村的邓申龙小时候对茶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因为那个时候的贵州茶产业还不像现在这样有体量、有产量。
邓申龙的茶人生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逾10年。
2006年,只有小学文化、连字都不识几个的邓申龙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只身前往东北谋生活。在了解到当地花茶市场空间大、跟内地有价差的情况下,对茶行业还是门外汉的邓申龙立马做出决定:从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进货,到东三省贩卖吃利差。
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邓申龙没有像其他做茶叶生意的商家那样让批发商直接给他供货,而是每次亲自到北京采购,然后携货前往东北贩卖。有同行提醒他说:“直接在当地买货,转手卖出去不就行了,还能节约不少成本。”但邓申龙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农家出身的他有着农村人的质朴和真诚,他希望自己卖出去的东西是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品质有保障的。凭着做生意讲诚信,邓申龙在东北的小生意还算顺利,并初步积累了一些做生意的经验。一年多后,应家人的要求,小有积蓄的邓申龙选择了回到贵州毕节老家,按照老家的习惯在家里盖了房子,之后,继续过上了一段平淡而恬静的农村生活。
再入茶行当 为人生之梦想
2008年,中国的茶叶市场已经开始逐步繁荣。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茶叶作为日常饮品。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的邓申龙一直琢磨着今后干点啥,最后发现自己除了有点倒腾茶叶生意的经验外,其他行当并没有什么熟悉的。再者,盖了房子后,积蓄也没剩下几个子了。基于此前东北之行和对茶行业的初步了解,邓申龙决定继续干茶叶这个行当。
2009年,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的邓申龙再次离开毕节农村。途经安顺的时候,看到那里的茶叶便宜,就进了五六百元的货,背着个框框,只身到了贵阳重新闯天下。
初到贵阳的邓申龙除了梦想几乎一无所有。在繁华都市里游逛了一些时日之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茶生意的起步点:他发现贵阳市各个大点的菜市场都没有专门的茶叶店,就在想,人们买菜的时候或许会顺便买点茶叶,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生意的第一个战场放在南明区瑞花巷的一个菜市场。在那段最艰苦也最值得回忆的日子,邓申龙一边在菜市场摆地摊,一边在外面打工,凭着自己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的精神和毅力,实现了安身立命的基础目标。也是在那段岁月里,邓申龙积累了更多的生意经。
做一次好人 得人生之转折
2009年是邓申龙的幸运年。这一年,他做了一次好人,然后获得了回报,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有一天在菜市场出摊的时候,看到一个中年人从我摊位前经过,他脸色苍白,感觉状态很不好,我出于关心就问他,‘叔,你身体是不是不舒服,要不在我这里坐一下’,那人可能感觉到身体状况确实不妙,就到了我的摊位。我把凳子给他,给他端了杯热水,又问他,‘叔,要不要我去给你买点药’,他同意了,我就让他帮我看着摊子,马上跑到附近的药店买了他需要的药,他吃了药感觉好一些后就走了。”邓申龙在讲这个故事时候,眉目间充斥着特殊的感情。他说,那个中年人是他的贵人。
“第二天,我继续摆我的摊摊,头天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快忘了。临近中午的时候,接到了个陌生人的电话,问我是不是在菜市场这边卖茶叶,还说他们领导说了,让我去开个茶叶公司,他们要从我这里采购茶叶。我当时觉得莫名其妙,以为是遇到了骗子,就没再理他。结果第三天的时候,那个中年人直接给我打了电话,说让我去开个茶叶公司,以后他们单位的茶叶就定点从我这里采购了,还可以跟我的公司签合同。”
“这个电话当时还真的把我弄愣住了。我自己没开过公司,也不知道开公司到底咋弄,于是就跟周围做生意的朋友请教。他们说反正开个公司也不是很麻烦,即使以后没有采购合同也不会有啥损失。于是,在征求了周围人的意见后,我注册了贵州黔怡春茶业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后不久,中年人所在的单位就跟我签了20万元的茶叶采购合同。对当年的我来说,这笔钱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好心帮助的人原来是某个省级单位的负责人。第二年,他们单位又跟我续签了5年的合同,加上第一次,共跟我签了6年的茶叶供货合同。去年合同已经到期了,但是由于我每年提供给他们的茶叶都能保质保量,他们还是在我这里采购。”邓申龙说,虽然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这些合同金额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但最初,对他公司和他个人的帮助还是非常大,最重要的是让他有了做企业的历练和做生意的新思路。
专事茶生意 做事业之铺垫
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邓申龙决定走出菜市场,到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去做。2010年,他盘下了太升茶叶市场现在的店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茶生意。
“进驻太升茶城这个决定做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家里人都认为城市里做生意竞争太大了,并且我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加上前期投入多,所以都不赞成我的决定。另一方面让我苦恼的是,由于读书少,我心里有想法、有主意,但是却不能完整地表达给他们,这让我前期很难得到家人的资金支持,起步阶段非常艰难。”2011年,进驻太升茶城后的邓申龙面临着生意模式的转型,从做地摊生意到做正轨生意的转变很难一蹴而就。
“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不懂这个行业。虽然以前也卖过茶叶,但都是小本经营,生意大了,思维方式一时却还没有跟着转过来。贵州茶主要是以绿茶为主,刚开始的时候,我大概知道茶青收多少钱一斤,加工价多少钱一斤,至于加工费多一块两块的全是由加工厂说了算。但是我做生意比较实诚,加上又不大懂行情,在湄潭、凤冈那里收购茶原料的时候加工厂都愿意跟我做。2011年,我东拼西凑了几百万本金到凤冈采购原料茶,凭着胆子大、下手快,一次性收购了16家茶厂的毛料,差不多垄断了当地的原料市场,当地的茶厂说我像是去抢劫一样。为了囤这批货,我还私下借了高利贷。”
做果敢决定 获生意之转机
茶叶是收上来了,但是问题又来了,没固定客户,零零散散地卖,存货和资金压得他头大。每天看着摆满铺子里的存货,邓申龙用“焦心”形容他当时的心境。
转机发生在那年的中秋节前。由于当年的特殊情况,太升市场存货的商家并不多。中秋节前,同在市场内的其他一些做得比较大的商家过来说想调货,了解价格。前期一个两个商家过来问并没有引起邓申龙的注意,后来他发现过来的商家有点多,于是就想,他们做生意的时间比自己长,资金比自己雄厚,进货渠道比自己多,应该是比自己进货更容易、质量更好,为什么还要从他这里调货呢?思考了几天后,他觉得肯定是市场上的存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他跟一起打理店铺的老婆商量后决定:“调货可以,涨价”,机会就这样被他抓住了。结果证明邓申龙的判断是对的,那一年,市场内的茶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其他商家从他这里调货的价格提高了不少,但是不到2个月时间内,堆满铺子的存货全部清空。抓住这次机会,邓申龙获得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实现了100多万的净利润。
邓申龙说,那一年他心里其实打定了主意,反正从来都不是有钱人,即使当时涨价茶叶卖不出去也不能降价,心理上来个自我安慰。但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邓申龙的生意走上了正轨,销售额逐年递增,年均销售额超过2000万。
不忘初心 做诚信之茶商
虽然生意越做越大,但邓申龙身上始终保持着农家人的感恩情怀。他说,在老家县上一个老领导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个老领导为人处世很好,看他能干,就鼓励他想办法把生意做大,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帮助更多的乡里乡亲摆脱贫穷。
“我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虽然生意做得还好,但还是想通过在农村做点事,在拓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帮助家乡的人多个挣钱的门路。”考虑到自己也需要茶原料,邓申龙决定建设自己的茶园。2013年以来,他投资了上百万在凤冈、瓮安以及毕节老家流转了几千亩地种茶,常年在他茶园里面工作的农民每年可以增收1万多元。
邓申龙说,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什么事都是想到了就努力去做,认准的事决不回头,反正都是穷人出身,亏损了最差就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还说,现在国家针对农业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政策,只要诚信经商、诚信做人,相信以后的路会越来越宽,日子会越来越好。
蒙顶山茶叶交易所http://www.chinamte.com/

相关阅读
- 暂无相关阅读